9月18日。用維基百科去查,會知道諾曼第人在1066年的這一天攻打英國,會知道1931年的這一天爆發「九一八事變」,還會查到曾被二戰狂人希特勒稱讚為「唯一一個不用經過搜身就可接近我的人」的「默片女王」Greta Garbo在1905年的這一天出生。 但是對臺灣球迷來說,則是直到最近幾年,9月18日這天才變得更有意義。 「曾經鋒狂」—–臺灣棒球迷的共同回憶(首先還是先放上背景音樂一起服用XDDDDD)職業運動是怎麼一回事呢?臺灣搞過職業籃球,沒幾年就垮臺。到現在唯一生存的是中華職棒,但是多年來,常被球迷戲稱「還在草創」,許多事情不見得有最符合大家期待的作法,甚至包括球員談薪、球隊行銷,很現實的說,都還不到職業等級。 職業運動不是只有付薪水給聯賽中的運動員這麼簡單,
輪盤
但臺灣的職業運動看起來卻始終只是如此,餅無法做大,
ATG電子
以至於即使到現在,連中職都不算很有職業規模,甚至只有四支球隊苦撐,中職都如此,更不用說其他運動了,曾經有過職業聯盟的籃球,到現在仍只有「半職業」的SBL放在檯面上。 扯遠了XD 中直到今年也28年了,就算20年,也該迎接過很多次球員退休的議題了,也許他們不像陳金鋒曾經替臺灣在世界上拉開能見度,但他們也都是在臺灣這個棒球圈子奮鬥多年,可是每次,卻只換來「除役,轉任教練」這樣的結果。轉任教練當然是球員可以選擇的出路,但是就職業運動來說,難免就是讓人覺得少了些什麼。 因為不夠和生命結合。真正的職業運動,要能進入觀眾的心裡,要能和居民的生活結合,就像美國職業運動的屬地主義,像是日本球員在社會間能得到的高度尊重,可是在臺灣,這兩者都不夠。就好像,「職業球員」領著薪水,到球場,打球,結束。偶爾有一些簽名會,偶爾有一些代言產品,然後就沒了。一個球員的退休,應該可以是和所屬球隊球迷的高度連結,是球迷要看著一個心目中的英雄告別屬於他自己的戰場,球迷可以不在乎球員到底還是不是維持在高檔的成績,但是至少希望當英雄要走出戰場的時候,可以讓他們好好地跟這個英雄說再見。 陳金鋒的地位,在臺灣不言可喻,臺灣對公眾人物的尊重有其差異,他們希望公眾人物至高無上,對於他們眼中沒有權力的公眾人物(例如運動員),
CG老虎機
總希望沒有任何一點汙點,例如曾和假球風暴有沾上邊的棒球員們,除了被球界永遠放逐外,也讓球迷再也不願投以任何信任,甚至成為「莫再提」的人物。 但陳金鋒不一樣。 他曾在美國奮鬥,成為臺灣棒球圈旅美先驅,或許這個頭銜的影響力只在運動圈,但是他曾多次披上國家隊戰袍,又如同聖誕老人一樣每次都完成球迷的期望,一棒一棒的替臺灣建功,在臺灣球迷眼中,簡直就是如神一般不可侵犯的人物。也因此,這樣的地位,讓他的退休之路受人注目,他很勇敢的,在季前上電視專訪時,用自己的嘴巴宣布這是他生涯的最後一個球季,讓整個球季Lamigo的每一場比賽,都充滿著希望看到陳金鋒的身影、希望能自己和英雄告別的球迷,也在9月18日的引退賽,推到最高峰。 終於,臺灣有了一個像樣的退休典禮。 也許就是因為第一次,所以陳金鋒的退休儀式上,當然還有很多值得修正的地方,贊助商致詞的比例,與那一尊顯然是失敗作品的雕像,都是Lamigo必須面對的錯誤,但整體來說,或許就卑微的立場,陳金鋒不至於像以往的「名將」一樣默默走出球場,已經是臺灣球迷最幸福的事。 我曾經是這麼說的:其實,一年過去,還有一個或許對球界而言很棘手的「張泰山」懸而未決,雖然始終不鬆口是否退休,但幾乎是中華職棒代言人、累積多項史詩般紀錄的張泰山,顯然也到了生涯的尾聲,而如何面對這一位大人物將來的退休議題,又是臺灣棒球界一個大哉問。 但是至少,陳金鋒還是擁有應得的尊重,也終於在這一場退休儀式後,臺灣棒球真正和這個英雄說了再見,英雄不會僅此一位,或許很難像陳金鋒這樣具有開創性的歷史意義,就像籃球員也很難再有一個Michael Jordan一樣,但是日後的英雄人物(比方說這幾年也可能退休的彭政閔)與所屬球團,
八爪天下海霸王
如果也可以仿效這種模式,好好地給資深球員尊重,讓球迷好好跟他告別,都是將來可以學習的方向。 「飛天壘哥」—–臺灣籃球迷的經典畫面 如果是有涉獵NBA,對於所謂「十大好球」的評選有一點心得的球迷,或許可以想像這些通則:灌籃有可能獲選,關鍵時刻的致勝一擊有可能獲選,兩人合作的第一時間好球有可能獲選。 那麼,絕殺對手的第一時間灌籃,幾乎就是單日甚至單週最佳好球的熱門候選。而臺灣球迷可以很驕傲的是,這種場面不只在NBA才看得到,臺灣也有球員可以完成,2012年亞洲盃對卡達之戰,最後1.4秒,林志傑在邊線發球,田壘在陳世杰的擋人後飛入禁區,就在空中第一時間完成這一個經典畫面。 這一次合作的三個重點人物,第一個是近年臺灣男籃少數在國際賽率隊締造顛峰之作的總教練、畫出這次戰術的許晉哲,第二個是成就足以讓FIBAASIA在公開社群媒體替他慶生、等於是臺灣在亞洲戰場小有成就後,備受國際肯定的頭號球星、這一次傳球堪稱完美的「野獸」林志傑。 最後一位,就是堪稱臺灣籃球史上天分最好的人、灌進這致勝一擊的「少俠」田壘。
其實21世紀的臺灣籃球員很不容易,由於2001那一場很難說沒有政權轉移、派系之別的「大換血」之後,等於砍斷所有中華職籃CBA時期球迷的最後一點情感連結,加上接下來的SBL為了宣傳,難免有許多挑戰舊有思維的方式,有好有不好,但更因為許多場外的事件,加上前述臺灣觀眾對於公眾人物的高標準,讓SBL一直都背負著類似「笑話」的十字架。 臺灣籃球員,至今還被貼上「髮膠球員」的標籤,臺灣棒球可以迎來滿場球迷,臺灣籃球就連每年固定有外對來訪的瓊斯盃都僅有臺日、臺韓等戰役才可以有必然爆滿的期待,臺灣棒球至少還有打進經典賽、奧運等世界戰場的機會,臺灣籃球受限於先天優勢,始終不被球迷看好能走出亞洲戰場。 但其實,臺灣籃球在21世紀迎來的,其實是臺灣史上天分最高的一批球員,光是曾文鼎、田壘、吳岱豪三名身高破200公分、技術與機動性兼具的長人,就是臺灣籃球至今難以再現的同期禁區組合,三人都在高中時期就備受矚目,也因為那個「大換血」而早早進入國家隊,其中面框技巧最為順暢、甚至一度有轉任三號可能、把身材優勢拉高到世界等級的田壘,就可能是臺灣史上天分最好的球員。
當然,還是可以聽到許多在他身上的意見,比方說他因為簽了長約,長年留在臺灣籃球當山大王,
麻將發了
沒有在年輕時旅外挑戰強度更高的聯盟;比方說他訓練不夠積極,不然成就不止於此;比方說他沒有堅持逐夢,英文又是硬傷之類,導致無法挑戰NBA成功等等,但是不能否認的是,他為了臺灣籃球的奉獻,絕對不比林志傑少。 未滿20歲的田壘,就可以在東亞運單場狂掃22籃板;因為整體戰力操盤,他可以拉到三號位,裸足202不只是亞洲等級的高度,就連歐美籃球也不常見;回到臺灣正常的人才庫,早在近年「延伸四號」概念之前,練出一手穩定外線能力的田壘,堪稱臺灣史上最好的四號球員。這樣的身手,在2013年終於迎來史上首位歸化球員戴維斯時,更顯其不容挑戰的吃重地位。或許很多人對於田壘仍有一點點恨鐵不成鋼的期待,但田壘的問題,正好再次反映臺灣籃球的困境,因為當年的大政策,讓身體強度尚未發育完全的三大長人,就必須在國際賽場上無役不與,雖然SBL球季很短,但是季外的加班卻幾乎全年無休,當時沒有賽事分級的概念(其實現在也不算分得很明顯),不管重要性如何,田壘都得隨隊出征,平心而論,早早就處於過勞的狀態。 因為這樣高度燃燒,田壘身上早就充滿許多疲勞性傷勢,也因為如此,講好聽當然是達欣有遠見,早就用長約綁住這樣一個不世出的天才,但對田壘而言,可以想像在那個職籃倒臺過、未來不知道還有沒有職業聯賽的時代,能提早擁有一份穩定的薪水,已經是對他很大的禮遇,外界的評論當然可以把逐夢說的輕鬆,但是當自己身處其中,要在逐夢和尋求溫飽中取捨,
牛牛百家樂
真的不是容易的事。 或許,臺灣的籃球員不符合一般臺灣人對於「偉大球員」的美好形象,在臺灣相對畸形的籃球環境裡,對他們的評價也始終有很大的標準差,但是身為一個運動迷,我認為仍然應該給像田壘這種幾乎可用「鞠躬盡瘁」來形容的球員更多肯定。 或許田壘不像陳金鋒一樣能擁有這麼崇高的地位,但是能在臺灣籃球圈爭取屬於自己的版圖,並曾經立下汗馬功勞,對於臺灣球迷而言,也已經是很美好的回憶了。 9月18日,就讓我們懷念這一年前、五年前曾經有過的一點感動吧。 延伸閱讀:《遲暮的榮光》《那一位始終讓我們相信神蹟的男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