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還記得幾年以前,曾經有誰跟我說過,或是沒說過,「鍾承佑將會成為陳金鋒之後的La new下一代主砲」,言猶在耳,同期的詹智堯仍舊穩站中外野第一棒,這管傳說中的「次世代主砲」卻在2014年跟著陳金鋒一起溫板凳去了。 雖說表現不好被新人擠下去在職棒實屬常態,但是2012年還有.814這種高水準演出,
DG試玩
2013就猛地下滑到.662,甚至隔一年也毫無起色,不禁讓人想問,年齡已經跨入三字頭的鍾承佑還能再創高峰嗎? 鍾承佑於2014年10月出賽時,與隊友擊掌,圖片取自攝影師何小輝 今年初來到Lamigo擔任客座教練的蘭斯父在新聞中指出,鍾承佑「打擊動作很漂亮」,先不論這是不是美國人的客套話,或是他所謂的「打擊動作」其實是打擊前的準備動作,就當他說的是鍾承佑的揮棒吧,被美國大聯盟打出過2000安的強打者稱讚揮棒很漂亮代表什麼? 其實就是代表揮棒很漂亮而已,當年梅洛克也稱讚過張民諺揮棒漂亮,說他是La new熊五棒的最佳人選,甚至一度說「張民諺打五棒太浪費,考慮讓他打三棒」,可張民諺始終沒有打出成績來。 即使沒有美國職棒的球星掛保證,鍾承佑的揮棒肯定是不錯的,揮棒太鳥打不出生涯.155的IsoP。 不過,至少蘭斯父的保證說明了一件事情:鍾承佑過去兩年的病因,似乎不是揮棒機制。既然不是,那,問題何在? 要得到解答,我想從分析過去累積的打擊數據開始,有些人會認為,數據冷冰冰,不如球迷的感覺真實(嗯,這個句型好熟啊),不過我要說,數據是球員在場上的表現累積成的,與其說那是數字,不如說是球員表現的累積,經過分析,確實是能找出一些端倪來。 首先,我們要先解釋接下來要用到的幾個數字是什麼意思: IsoP(Isolated Power):中文翻譯成「純長打率」,簡單的算法就是SLG(長打率)-AVG(打擊率),用意是除去打擊率對長打率的影響,一般來說,在中華職棒超越.150就算長槍,超越.200就算大砲。 IsoD(Isolated Discipline)中文翻譯成「純上壘率」,單純的用意是去除打擊率對上壘率的影響,不過這個數字有爭議,現在大部分不用,用了也要知道這是個偷懶用的數字。 OPS(On-base percentage Plus Slugging Percentage):攻擊指數,公式很簡單,長打率+上壘率,一般來說低於.650的就算是守備組,不過要注意的是,由於上壘率和長打率都有採計打擊率,所以這個數字受打擊率的影響頗大。 OPS+:將選手的OPS除以整個聯盟的OPS,看打者的攻擊能力在聯盟如何,以100為標準,高於100的就是攻擊能力高於聯盟水平。 BIP%(Balls put Into Play percentage):把球打進球場內的機率,這個數字越高的選手越喜歡把球打進場內,一般來說,也越喜歡碰球,在沒什麼意外發生的狀況下,這個數字通常表示的是球員的打擊型態與攻擊慾望。 BABIP(Batting Average on Balls put Into Play):把球打進場內以後形成安打的機率,這個數字和BIP%普遍上來說成反比,就是球員越喜歡把球打進場內,形成安打的機率就越低。 GO(Ground Outs):滾地球出局數。 AO(Flying Outs):飛球出局數。 G/F(Ground Outs/Flying Outs):滾飛比,將滾地球出局數除以飛球出局數,大於一的選手就代表選手的攻擊型態比較容易打出滾地球,小於一則代表選手攻擊型態比較容易擊出飛球。 PA/SO:每幾個打席會被三振一次,這個數字越低,代表選手越難被三振,PA/SO偏高的選手通常代表選球或球棒控制力有問題,打不到自覺能打到的球。 PA/BB:每幾個打席能取得一次四壞,數字越高,代表選手越容易被保送。一般來說PA/SO、PA/BB和BIP%等數字都能表現出選手的打擊型態,
視訊百家樂
仔細觀察就能尤其中看出選手的打擊策略或是打擊能力是否有顯著變化。 圖源: 運動視界攝影師 何小輝授權支援、運動視界提供 看完了數據定義,
DB電子老虎機
我們先看看鍾承佑歷年的幾個重要打擊數據,分別如下: 鍾承佑基本打擊數據 年度 AVG SLG OBP IsoP IsoD OPS OPS+ 2008 .252 .389 .315 .137 .063 .704 94.7 2009 .287 .448 .329 .161 .042 .777 103.8 2010 .288 .446 .314 .158 .026 .760 126.2 2011 .318 .498 .378 .180 .060 .876 135.8 2012 .304 .465 .349 .161 .045 .814 114.7 2013 .258 .374 .288 .116 .030 .662 84.5 2014 .222 .373 .302 .151 .080 .675 62.0 如上,請各位不要戰IsoD,我知道這是個偷懶用的數據。上表的紅字為生涯表現最佳、藍字為生涯最低(除去沒有頻繁出賽的2014),可見鍾承佑的打擊數據在2013年全面下滑。 2013年的鍾承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如果要問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鍾承佑當年的願望:「我要當全方位打者」。 這就是問題的所在嗎? 嗯,至少從大部分的網路球迷的留言看起來,確實蠻多人是這麼想的,這就提供了一個研究分析的方向,於是我從這個立論當起點進行分析。首先,我假設鍾承佑錯解了「全方位打者」的意義,試圖多把球打進場內期望會變成安打,如果是這樣,這肯定會反應在BIP%和BABIP上頭。 那麼,這是不是就是答案了呢?且看看數字怎麼說: 歷年BIP%與BABIP 年度 BIP% BABIP 2008 .720 .291 2009 .769 .315 2010 .767 .326 2011 .744 .341 2012 .734 .348 2013 .732 .301 2014 .645 .268 以上,藍色數字表現最佳,紅色則反之。 為不知道這兩個數字的人解釋一下:BIP%是指球員把球打進場內的機率,BABIP則是球打進場內以後形成安打的機率,一般來說BIP%越高的球員BABIP就越低。不過就鍾承佑的數字來看,2009到2012年的BIP%和BABIP的關係相當直覺,就是如上所述,「BIP%越高BABIP越低」。 但是2013和2014卻明顯出現差異,尤其是2014年,鍾承佑的BIP%低到.651,為什麼BABIP卻是生涯最低的.268? 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必須回去探求BIP%的公式:在有效打數中,什麼樣的狀況不算「把球打進場內?」 BIP%的公式是:打席(AB)-全壘打(HR)-三振(SO)/打席(AB)+四壞(BB)+觸身球(HBP)+高飛犧牲打(SF)。 就此公式觀之,答案是:全壘打(球飛出場外)和三振(沒打到)。 因此,我們可以攤開鍾承佑歷年的全壘打、三振與四壞的數字如下: 全壘打、三振與四壞相關數據 PA HR SO PA/SO BB PA/BB SO/BB 2008 145 3 25 5.80 10 14.50 2.50 2009 310 7 43 7.21 17 18.24 2.53 2010 491 10 80 6.14 13 37.77 6.15 2011 496 15 63 7.87 36 13.78 1.75 2012 485 9 79 6.14 30 16.17 2.63 2013 412 4 73 5.64 16 25.75 4.56 2014 173 4 38 4.55 15 11.53 2.53 同樣,紅色數字是表現最佳,藍色數字是表現最差。 如表可以清楚的發現,鍾承佑在2014年的低BIP%來自於他的打席數雖然明顯下降,卻還是同樣擊出四支全壘打,並且在等比例下多被三振了八次,在打席明顯下降的時候,些微的數字移動,也會對整體數據造成巨大的影響。 而2011年這組數字就相當有趣,鍾承佑當年狀況火熱,所以很難被三振,而且很會選球,因此能打出生涯最高峰並不意外。 觀察球棒的鍾承祐,圖源: 運動視界攝影師 何小輝授權支援、運動視界提供 在上開數據中可以發現到,鍾承佑在2013年與2014年明顯是兩種不同的狀況,這點可以從SO/BB的比例中看出:2013年的鍾承佑比較接近2010年的狀況,SO/BB比高,PA/BB相對於其他年份來說降低許多,所以我們必須分開來探討。 先來談2013年的鍾承佑:2013年的鍾承佑相較於歷年的狀況是差不多容易被三振,卻很難選到四壞球,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這時候只要拿出一組數字來,就可以很明顯闡述發生了什麼事情: 歷年滾飛比 GO AO G/F PA/BB 2008 36 37 0.973 14.50 2009 76 87 0.874 18.24 2010 102 154 0.662 37.77 2011 114 130 0.877 13.78 2012 108 127 0.850 16.17 2013 75 138 0.543 25.75 2014 34 48 0.708 11.53 如表,鍾承佑在正常狀況下是個飛飛人(比較會打飛球的選手),可是很明顯,在2010年和2013年(紅色數字),他打得比其他年更「飛」,這伴隨著等待四壞的能力(PA/BB)下滑,這要怎麼解釋呢? 很不幸,中華職棒已經把落點分析從網站上拿掉,
ATG電子試玩
所以我們不知道究竟這兩年的落點是個怎樣的狀況,但是可以從數據讀出2013年的鍾承佑打擊出現以下狀況:比較容易被三振(PA/SO低)、比較不容易被保送(PA/BB明顯偏高)、擊球結果以飛球出局居多、打擊率下滑。 就我來看,我會下一個這樣的結論:,2013年的鍾承佑,一直試圖攻擊超越他揮棒涵蓋率(Plate coverage)的球。 又或說得更簡單一點:鍾承佑的選球(Plate discipline,或譯本壘板紀律)出了問題。 我不知道鍾承佑對於「全方位打者」這五個字的解釋是什麼,但是我根據以上數據分析,推測他可能認為全方位打者就是要什麼球都打得到,於是放大好球帶,試圖去攻擊一些原本他狀況好時才可能打出好結果的球,但是當他無法維持手感時,這些攻擊的結果大部分成為不營養的外野飛球被接殺,而另一小部分則揮空,
at99娛樂城不出金
造成他PA/SO與AO的上升。 當然,還是要說明因為落點分析不見了,所以沒辦法進一步證實這個論點,但是我認為這是最可能的解釋。 不過要先聲明:這不代表鍾承佑在碰球。 去揮一些打不到的球跟碰球是兩回事,碰球的意思是破壞揮棒完整性勉強擊球,鍾承佑的揮棒完整性看起來還不錯,2013年的BIP%沒有大幅度上升,
最新娛樂城
他的被三振率在2013年是小幅上升的,最終可以說鍾承佑的問題完全是選球--或說擊球策略。 那2014又怎麼說呢? 2014的問題則是另一個方向:他的打擊率大幅下降、PA/SO上升頗多,意思是什麼?是他失去對球棒的控制力,所以會揮空本來打得到的球,打到了球也打不好,原因大抵上跟受傷脫不了關係。 雖然中華職棒對於球員傷勢的公布一直不透明,不過從今年初鍾承佑改名鍾承祐的新聞來看,他的傷勢看起來是整年沒好過。 實際上,我認為2015年的鍾承祐如果有完整的春訓,不要再想當「全方位打者」,掌握好擊球策略,今年應該還是大有可為,至少有機會回到2012年的水平。 2012年Lamigo官網提供的鍾承佑桌布,當時鍾承佑仍是打線重要角色 展望今年,我想在林泓育回歸捕手位置、DH空出來的情形下,鍾承祐再怎麼不濟應該也能坐四望三,最大對手藍寅倫雖然強勢,先不論新人第二年容易撞牆,輔以他喜歡撲球撲壘,搞不好兩三下就又到DL報到也未可知(余德龍表示:dorodorodoro,我雖然很喜歡他,但是還是覺得游擊才是真正屬於他的世界)。 無論如何,棒球在運動世界中是一個球員很晚成熟的運動,30歲正是該發光發熱的時候,希望今年的鍾承祐能砲聲隆隆,再創高峰。 最後還是不免要發個牢騷:發現球員的擊球策略已經出問題的時候,打擊教練到底有沒有發揮作用,我實在很想打個問號,怎麼會放任球員用不適當的打擊策略打了整年咧…… 附記:2014年以前都使用「鍾承佑」這個稱呼,2015年稱為「鍾承祐」,請不要戰我寫錯了他的名字,謝謝。 本文同步發表於:卡爾的粉絲團。 照片支援感謝:Joshua Ho 何小輝(粉絲頁連結)(運動視界個人頁面:Rhinos In My E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