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老妖怪的故事:年紀越大、數據越猛的JacobdeGrom及MaxScherzer

熟悉我的讀者應該都知曉,我的文章總有許多數據、圖表(好吧,有時可能太多了)。很多時候,人們可能會認為,數據及圖表無法表達人性、或至少沒能深入情感。但事實上,我們的生活時常圍繞數字轉(而不自知),如果你脫離數字,很多故事其實難以建構。今天,我就想分享一張做為棒球寫手,近年來個人最喜歡的一張圖。真的,

現金版是什麼

有時候我們只需要一張數據圖,就能講一則顛覆三觀、震撼人心的故事: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是Jacob deGrom,剛滿34歲的大都會隊王牌,生涯逐年直球均速變化。據過往研究,26歲是一般投手球速開始明顯衰退的年齡。而deGrom,做為近代球界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之一,直到26歲才升上MLB。生涯前三年,他逐季直球均速分別為94.5、95.8、94.2英哩,並寫下2.74防禦率、2.89FIP精彩成績,迅速擠身聯盟頂尖投手群。豈料,這僅是傳奇故事的序曲。自2017年,他每季直球均速都比前一年更快:95.9、96.3、97.1、98.7、99.1、99.3英哩……是的你沒看錯,本季已是連續第六年上漲!我不確定連六年漲球速,是否為前無古人的紀錄(事實上,球速也是近年才開始逐球統計),但至少我有印象以來沒看過更誇張的。況且,別忘記deGrom已經年過30 — 他在30歲那年,靠著1.70防禦率、1.99FIP、9WAR神鬼成績奪得賽揚獎,而當時恐怕鮮少人能預料到,五年後他的球速還能不減反增三英哩。只要他能健康上場(當然,這在最近兩三年已經成為巨大變數),deGrom的投球效率確實是越老越可怕。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源:NJ.com  以下這張表,是他自2016年後,逐季各項成績: 數據/年份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每九局三振數 8.7 10.7 11.2 11.3 13.7 14.3 14.1 三振率減保送率 17.7% 21.8% 26.7% 26.2% 32.1% 41.7% 42.7% 揮棒後擊中球率 77.8% 73.2% 70.7% 70.5% 59.8% 60.7% 62.4% 壞球追打率 28.5% 27.3% 34.8% 33.8% 34.3% 39.0% 42.2% FIP 3.32 3.50 1.99 2.67 2.26 1.24 1.08 xFIP 3.47 3.23 2.60 3.11 2.46 1.61 1.24 xERA 4.02 3.17 2.46 2.70 2.73 1.53 1.72 雖然他在2016年仍投出3.04防禦率、3.32FIP佳績,但現在回頭看,那卻是整個職涯,效率「最糟糕」的賽季。自那季後,他的K/9值每年上漲,直到本季才稍有收斂…但每九局依舊可三振14人以上 — 連MLB最頂尖的後援投手,都沒幾個有此效率。與此同時,甚至連保送都越來越吝嗇:近兩季,每九局分別只保送1.1、0.6次,一再刷新個人紀錄。他的三振保送比,完全是不同星球等級。而且還越來越恐怖 — 2016~2017年,K/BB已經有4.02、2018~2020年剛好都落在5.8上下,而近兩季共20場先發,他的K/BB值來到……14.8。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數字到底多誇張?近兩年投滿100局的投手中,最接近的Liam Hendriks,K/BB「只有」9.9。而且他是救援投手。先發第二名的Aaron Nola,近兩季K/BB值則是6.7。沒有其他先發投手的三振率減保送率超過28%,但deGrom不僅連三季突破此數值,近兩年更上看四成。我們也能從表中看到,打者揮棒後擊中球率、以及追打壞球率,數據都越來越浮誇。2017~2019年勇奪兩次賽揚獎期間,他寫下71.8%的Contact%已經名列聯盟前茅。但近三年,此數值分別來到59.8%、60.7%、62.4%。這段期間,只有最頂級的後援投手能險勝他。 圖源:NJ.com  近兩年deGrom的壞球追打率,亦提升至不可思議之境界。合計39.8%追打率,全聯盟只輸Emmanuel Clase,他也是頂尖終結者。沒人能想到,2018、2019年連霸賽揚獎後,成績效率竟還能再進化:相較於那兩季,他過去三年防禦率從2.05降到1.71、FIP從2.32降到1.58、xFIP從2.85降到1.86。自2020年至今,沒有任何一人 — 包括後援投手 — 可以做到防禦率、FIP、xFIP同時低於2。近三年加總,deGrom剛好在大約折合一個完整賽季的32場先發、189.1局,交出9WAR…過去生涯表現最佳的2018年,他投217局才達成相同WAR值。當然,我們終究無法避談那隻房間裡的大象 — 他越來越容易受傷了!讀完以上段落,或許你已經迫不急待想補充。事實的確如此:若真的要說年齡增長,究竟帶給deGrom什麼負面影響,受傷頻率大增無疑就是答案。自2018年,幾乎每季都得光顧傷兵名單,且越躺越久……先在2018、2019年,因右肘傷勢各進一次;2020年縮水賽季沒進傷兵,但也曾於比賽中途因傷退場;去年先後因腰部傷勢、以及更讓人心驚的前臂緊繃,整年只投95局,七月初之後便無法繼續出賽,所幸並非需要動刀的大傷。
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今年春訓,deGrom又在某場出賽後,右肩胛骨出現壓力反應,歸隊之路再次叫停。這次,他又躲過了動刀,但要等肩傷完全復原,又是幾個月的事情。直到今年8/2號 — 距離上季報銷已經超過一年,才重新站上MLB投手丘。考量他已高齡34歲、還曾於2010年開過Tommy John手術,加上被認為很可能成為兩面刃、越投越快的球速,deGrom的身體健康到底能不能撐住,遠比他毫無質疑空間的宰制力,更讓人擔憂。嚴格來說,他無法參與完整賽季不過就是近兩年的事,但說不擔心肯定是騙人。但也因此,我們更應該把握deGrom還能健康投球、狀態仍維持不可思議之高峰的眼下,好好欣賞這位實力早就超越地球等級的投手。這不是在造神:目前全聯盟依舊只有他,能以頂尖終結者般的效率,每五天先發一次、每次投六局以上。只要健康踏上球場,deGrom就是能投出完全沒人可匹敵的成績。即便在火球男滿街跑的2022年,可以將直球「均速」投到99英哩的先發投手,仍是難以想像的概念。這代表他整場比賽,得一直投出100英哩上下的火球。然而,deGrom精進之處並非只有球速。首先,以下是他逐年各球種佔比變化: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圖表同樣蘊含不少故事。第一個關鍵轉折,是棄用伸卡球(橘線) — 生涯前四季用量皆高於15.8%,但在連奪賽揚獎的2018、2019年,比例明顯銳減,2019年後更幾乎從此失蹤。想知道原因?我們一樣直接讓數據說話: deGrom職涯各球種成績 球種 四縫線 伸卡球 滑球 曲球 變速球 揮空率 14.8% 7.8% 19.2% 14.2% 20.4% 場內擊球wOBA 0.355 0.357 0.310 0.374 0.301 每100球分數價值 +1.31 +0.26 +1.96 +0.47 +1.52 即便每投100顆伸卡,還是能比平均多省下0.26分,但相較其它四顆球路,它對deGrom而言真的是雞肋般的存在。論製造揮空,伸卡球無疑是最差的,但當打者擊進場內,表現也只略勝曲球。因此從效率值來看,若要投速球,揮空率高於伸卡球快兩倍、打者擊球品質也沒好多少的四縫線,當然是首選;至於變化球,他的滑球、變速球明顯是最好的,曲球甚至只是第四強。所以,棄用伸卡球甚至只是deGrom的第一步。
請繼續往下閱讀

生涯初期佔比一成左右的曲球(圖中水藍線),2019年後也幾乎消失。至於第三號武器,也就是變速,2018~2020年間成長至15%以上,但近兩季分別只剩8.9%、4.6%。是的,隨時間推移,deGrom的武器庫不斷簡化 — 直到近兩年,他根本已經成為專攻兩顆球路(四縫配滑球)的投手。自去年以後,四縫及滑球皆佔據了九成以上配球。兩顆球路中,他對滑球的依賴更是與日俱增,用量從過往一成、兩成、三成,攀升到今年44.3%。不只成績,他現在連投球策略都很像救援投手,只差必須投滿六局。 圖源:紐約時報  除了球速快,deGrom的球路位移數據也不差:近六季,相較於出手點、球速相近的球路,他每年四縫線的垂直位移量都優於聯盟平均,也就是下墜量更少。況且他還有球速掩護(所以下墜時間更少),今年420位至少投100顆速球的投手中,deGrom速球下墜量(11.1英吋)只比16人多。至於滑球,他也是每年交出優於平均的橫移量,雖然不是什麼大拐彎的高位移球路,但搭配動輒92英哩以上速度(今年全MLB最快),也是夠嗆了。更過份的是,deGrom不僅能駕馭如此變態的球威,他甚至還有頂尖控球能力。下面兩張圖,分別是他去年、今年,四縫線及滑球進壘分布: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的策略很簡單:速球高、滑球低,都偏右打外角。特別是滑球,大部分皆精準壓在好球帶外邊緣。打者若想等待偏高、失投的滑球,顯然不切實際,卻也不能都不揮棒 — 因為近兩年,仍有三成以上機率通過好球帶。比起幾乎不可能投到紅中或偏高的滑球,狙擊deGrom投不夠高的快速球,搞不好還有點希望……但圖表也顯示,他投低球的機率依然不高,而且還有動輒100英哩的誇張球速。天殺的,

信用版推薦

所以deGrom到底如何辦到的?均速快100英哩、控球幾近完美、球路還能位移,是一個34歲投手能做到的?這科學嗎?問題可能出在,我們竟然還想用地球的邏輯,去解釋能這樣投球的先發投手……
請繼續往下閱讀

  
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因為有Max Scherzer這號人物存在,deGrom並非大都會隊唯一,不甩歲月之神的逆齡奇蹟。過去幾年,我曾於本站多次撰寫Scherzer的文章,驚人的是,那些分析直到現在多半仍能套用。上個月剛滿38歲、比deGrom還大四年的Scherzer,估計早就習慣每次都被唱衰年紀,結果他屢次拿成績打臉的節奏。連大都會季前端出一張年薪4330萬、破紀錄的三年合約簽下他,最大質疑還是投資一個37歲投手這麼多錢,風險是否太龐大。然後,Scherzer本季還是投出2.27防禦率、2.47FIP、每九局三振10.9人和4WAR的成績。不可否認的是,Scherzer也像deGrom一樣開始遭逢越來越多傷痛。他過往一直是聯盟最耐投的鋼鐵人之一:2013~2018年例行賽,每季都至少投滿200局,期間累積1313局遙遙領先MLB。而且這還不算季後賽,若將其納入總和,Scherzer在2011~2018年連八季投200局以上;另外,從2009年一直到去年,每季都至少投滿170局,除了2020年縮水球季例外。甚至2020年他也全勤投滿12場。考量他早在2015年就邁入30歲,這無疑是很驚人的工作量。但當然,機器再耐操也會有耗損,何況Scherzer畢竟是人類,他也不例外地開始遭逢更多傷痛。2019年背部、菱形肌接連受傷,各躺一次傷兵名單;以及更重要的,世界大賽時因為落枕傷到頸部,差點無法投球。2020年短賽季雖然沒躺,但大腿肌群傷勢明顯影響表現,防禦率、FIP都是近十年最差。2021年曾因為傷到腹股溝進傷兵名單,但更大條的新聞,無疑是季後賽期間出現死臂(dead arm)、意即手臂嚴重疲勞導致無法投球的狀態,最終成為道奇隊衛冕失利因素之一。 圖源:Dodger Blue  再來就是今年左頸斜肌拉傷,也是Scherzer職涯躺最久的一次,一路從五月底休息到七月初才順利歸隊。轉眼間,上次單季投滿180局,已經是四年前往事。Scherzer顯然不再是健康寶寶,即便考量到他已經38歲,

現金版

那樣的期待本就不實際。然而,他也跟deGrom一樣 — 只要踏上球場,就還是地表最優秀投手之一。攤開其歷年投球數據,恐怕真的會以為他是機器人。若排除情境迥異、全世界都泡在疫情當中的2020年,Scherzer自從2012年後,每季WAR值都四勝起跳。而且,他的FIP、xFIP沒有一季高於3.27、3.37,穩定到不可思議。此外,自2012年三振能力開竅,Scherzer不再有任何一季K/9值低於10.1。本季K/9值10.9,甚至是近八年來「最低」。他上次三振率低於30%,是2014年的事情。至於保送,自2015年加入國民隊,他每九局保送數只在2020年超過2.5,最近五年的其他四季,BB/9分別為2.1、1.7、1.8、1.6。不僅如此,他與deGrom類似,巔峰都來得比較晚:效力老虎隊兩度入選明星賽、還拿過一次賽揚獎,但30歲加入國民後,他更是寫下1420局、2.71防禦率、2.81FIP、累積43.7WAR驚人貢獻。 Scherzer年過而立之後,又拿下兩座賽揚、進六次明星賽,43.7WAR更已經是MLB史上,超過30歲的投手中第25名。若將範圍限縮至37歲以前,史上更僅有八人贏他。而且,與許多年齡增長後需要轉型的球員不同,他連球技都幾乎始終如一。Scherzer今年直球均速約94英哩,而他第一次拿賽揚、也就是2013年時,

ATG電子試玩

他的球速…94.1英哩。甚至,他職涯第一個完整球季(2009年),均速也是94.1英哩。整個生涯,雖然未曾突破95.1英哩,但93.7英哩已經是最低紀錄。近八年,他每季都有94英哩以上球速。這穩定度確實誇張。他的配球策略也沒什麼劇烈變動。各球種逐年佔比如下(深藍線為四縫線速球、紅線為滑球、黃線為切球、淺藍線為變速球、紫線則是曲球):
請繼續往下閱讀

 相較生涯最早期,Scherzer投速球的比例確實沒那麼高,也能看出隨著經驗增長,曲球、切球逐漸成為必要時也能端出來的武器,並且更信任滑球。但近五年,他的四縫線佔比大約都落在45%~50%之間,本季滑球23.4%雖是生涯次高,但也和近五季平均差不到5%;曲球、切球、變速,更是都相距2%以內。若說deGrom是靠著配球精簡化、以及球威越來越變態,使效率節節攀升;那Scherzer就是以不變應萬變,總以速球/滑球/變速為主,分別應付右打及左打,再以切球、曲球為輔,前者破壞打者平衡、後者突然殺出搶好球數。那Scherzer到底難打在哪?要知道,他自2013年後防禦率僅兩度超過3,若扣除縮水賽季,更是已經連七年低於3。最近兩年還只有2.46、2.27,即便年齡衰老,打者依然拿他沒皮條。考量當今MLB直球均速也已上看93.9英哩,Scherzer雖然有球速,但根本不算頂尖。不過,他對決左打的主力球 — 四縫及變速,都有不錯的位移量。追蹤系統Statcast資料顯示,比起出手點、球速相近之球路,近四年他的速球,

任你博娛樂城

皆至少比平均多出2.5吋橫移量,垂直位移則是平均左右。至於變速球,下墜量穩定比平均多出2吋以上,橫移幅度也略多於平均。
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主要對付右打的滑球,難打的理由更耐人尋味。數據上來看,他不僅是Scherzer最強武器,甚至是全MLB效率最恐怖的球種之一。自2015年起算,他每投100顆滑球,能比平均多省下2.88分,遠優於四縫(+1.28)、變速(+0.4)、切球(+0.05)、曲球(-0.38)。這段期間所有投手中,他靠滑球省下的分數(+126.4),也是輕鬆獨走MLB;除了縮水球季,每年都用滑球省下10分以上。弔詭的是,這顆滑球位移幅度不算大,近三年分別比平均少了1.3、2.7、1.8吋下墜量,水平位移也比平均短少1.2、2.9、3.4吋。即便如此,打者依舊一籌莫展: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更多數據。否則很難說清,為何像上面那顆看起來位移不算誇張、甚至幾乎沒橫移的滑球,能騙到今年聯盟最強打者揮棒。首先,Scherzer的滑球速度約85英哩,已到達快速滑球門檻,但應該不至於是毀滅等級;橫移量很少也不見得是壞事,畢竟這代表習慣了常態滑球的大聯盟打者,可能會一時間無法適應。然而,它之所以能成為聯盟最頂尖的球種,或許還有其他原因。投球機制和進壘角度恐怕就是關鍵。事實上,甚至不需要數據,我們也知道Scherzer的投球姿勢並不多見,只是現在已經能夠量化。我們可從國外作家Alex Chamberlain提供的球路追蹤資料找答案。首先,

戰神賽特

今年232位至少投200球的先發投手中,水平出手點最靠近三壘側的就是Scherzer。考量其初始站位、以及偏低放球點,不太讓人意外。但至少數據能明確指出,他投出的球路是全MLB「水平進壘角度」第三極端,只落後Austin Voth和Lance Lynn。若只看滑球,他甚至是聯盟最極端。加上投球前,優秀藏球動作和隱蔽性(隨後依賴大幅度的轉身將球投出),可能就是即便球速、位移都不算頂尖,實際上卻特別難打的重要原因。 圖源:bleacher report  事實上,球路軌跡(pitch shape)、進壘角度(approach angle)、位移(movement),都是近代棒球科學嘗試數據化、也已經可以量化的技術。過往,我們並非不知道有這些東西 — 否則球探也不需要替投手發明「隱蔽性(deception)」這類名詞。只是現在可以量化了。開始能活用這些數據的隊伍,例如本季將Voth從國民隊引入的金鶯,甚至能拯救球員危在旦夕的生涯;至於像Scherzer、Lynn、大谷翔平,這些本來就很有實力的投手,新觀念和新數據也能解釋,為何他們的球路比肉眼看起來難打許多。本站作家劍花,今年季初分析雙城投手Joe Ryan時,亦提到相關概念。只是,無論科技如何發展、資料多麼豐富,Scherzer、deGrom越老越勇的逆齡奇蹟,依舊不是用常理就能解釋。不管他們是靠驚人的自律、高效訓練方式,或透過分析數據,不斷使自己變得更好(或至少抗拒退化),Scherzer及deGrom在30歲後的史詩級成績,絕對都是可以載入史冊的成就了。 圖源:Mets Legend =================================================================== 想找其他朋友陪你一起討論MLB 、希望認識更多棒球同好嗎?那麼,我在這邊向各位喜愛棒球的讀者分享一個臉書棒球社團:MLB球迷交流園地!如果您隨時想找人一起聊美國職棒、談棒球卻苦無對象,那加入這裡將會是個好選擇!,